2051577324@qq.com
【 丝 绸 】
新昌县融媒体中心消息,近日,一场以“游园&栖羽Cano”为主题的达利丝绸2025秋冬新品发布会在达利丝绸文化产业园举行。现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模特们身着达利丝绸精心打造的秋冬新品服饰,在T台上自信展示,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的视觉享受。
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面料图书馆主任蔡灵霞表示,每年达利丝绸都会举办两次新品发布会。此次秋冬发布会产品以自然为灵感,将飞鸟图案融入面料设计,展现立体感与时尚感。同时新品精选天然纤维,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推出环保可持续系列产品,让产品受到更多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青睐。达利丝绸是一家集丝绸原料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成立以来,一直深耕丝绸原料细分领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推动了国内丝绸行业的发展。丝绸之美,不仅在设计,更在于品质。而决定品质的关键,就藏在生产车间里。在达利丝绸的智能丝绸配饰工厂内,工人们利用模版将领带、衬布、角标快速缝制在一起并装篮,通过智能吊挂系统将配饰半成品运往下一道工序。记者了解到,在智能丝绸制造新体系下,企业可以实现从设计、织造、裁剪、收发、车缝、整烫、钉标到检验、包装的一体化生产流程无缝对接,生产周期从30天缩短至7天,产能提升了5至10倍。“虽然受国际大环境形势影响,但一季度订单量同比还是有所增长。为了保障订单交付,优化生产布局,让工序之间衔接更紧密,缩短生产流程时间,还通过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也更稳定。同时,优化生产排期系统,根据订单紧急程度、客户重要性合理安排生产顺序,避免资源浪费和生产冲突。”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梭织事业部副经理曹炎明说。目前,数字化、智能化的变革浪潮席卷各行各业。达利丝绸也正处于变革的关键节点,积极投身转型之路,在生产和设计两大领域不断深耕,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通过引入数智化平台和生产系统,不断优化生产流程,通过数智转型激发新质生产力。”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珍表示,企业的发展关键靠创新,达利丝绸将始终坚持“文化、科技、时尚、绿色、健康”的产业定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受客户青睐的新产品,为全球服装企业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新华社客户端消息,3月20日,由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主办的“同心大讲堂”在杭开讲。民建中央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丝绸文化研究会会长、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以《文化转型 AI赋能》为主题,通过丝绸产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实践,为全市统战成员呈现传统经典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新的跨时空对话。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建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会主委罗卫红,市政协副主席、民建杭州市委会主委郭清晔,市政协副主席、民革杭州市委会主委林革,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一级巡视员沈翔等出席,线上线下超万名统战成员参与。
从红楼梦中的丝绸密码,到丝绸之路上跨越文化的交流互鉴,从亚运会颁奖礼服的“湖山绿”数字化设计,到G20峰会丝巾暗藏的三维西湖光影,主讲人李建华讲述了中国丝绸文化的古今通史,揭示了传统企业实现文化转型的科技奥秘,企业通过借助AI技术破解传统纹样“形意分离”难题,建立百万级丝绸纹样数据库,训练AI理解“海水江崖纹”的江山永固寓意、“缠枝纹”的生生不息内涵,使算法既能传承文化密码,又能生成符合现代审美的国际级设计。活动现场,面对“如何用一方丝巾讲好中国故事”的提问,李建华分享了“三个共鸣法则”:选取茶、竹、书法等全球认知度超80%的东方符号;运用蒙德里安式几何解构降低文化折扣;借助AR技术让丝巾图案“动起来”讲述西湖传说。
重庆市蚕业总站消息,3月17日,重庆市蚕业总站党支部书记蒋贵兵、副站长余华献率市蚕业总站一行7人,赴四川省南充市学习考察蚕桑产业发展工作。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友洪、所长刘刚等人的陪同下,考察组一行深入尚好双桂基地、潆溪科技园区等地现场参观学习,详细了解蚕桑多元化利用、桑蚕配合饲料育技术、桑蚕装备研发制造等产业发展工作。
在尚好双桂基地,考察组一行现场参观了尚好茶叶企业展示厅、桑蚕药食应用展厅、院士工作站科研基地及桑蚕配合饲料养蚕车间等,认真听取了相关负责人介绍,详细了解了蚕桑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以及桑蚕配合饲料蚕房功能布局、关键环节把控、设施设备、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机器人养蚕等关键技术。在潆溪科技园区,考察组一行实地参观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中心、小蚕配方饲料工厂化饲育技术研发平台等,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详细了解装备制造、饲料养蚕和蚕病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取得的成效。随后,考察组一行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相关领导和专家在潆溪会议室进行了座谈。会上,刘刚所长首先对蒋贵兵书记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蚕业所的历史沿革、机构设置、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情况。他指出,蚕业所一直致力于蚕桑科技创新,服务蚕桑产业发展,希望通过此次交流,能够进一步加强与重庆市蚕业总站的合作,共同推动川渝地区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为乡村振兴贡献新智慧、新力量。蒋贵兵书记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支持深表感谢,对蚕业所在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技术推广等领域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希望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深耕友谊,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川渝两地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随后,双方就桑蚕配合饲料适用蚕品种、饲料来源、关键饲养技术、消毒防病及推广应用等产业发展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此次考察交流为双方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为双方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方将共同努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微观象州消息,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广西象州县又传来喜讯,首次全程机械化饲料养蚕取得成功。这一成果不仅显著提高了蚕茧质量与产量,还极大节约了人力成本,为传统的饲料养蚕产业注入了新活力。3月23日,记者走进广西迎春丝绸有限公司象州县工厂智能化饲料养蚕示范基地,被眼前先进的生产场景所震撼。从饲料的制作、投喂,到蚕宝宝生长环境的调控,均由智能化机械精准完成,处处彰显着科技的力量。
“这是智能化工厂里养出来的饲料蚕茧,你看它粒粒饱满,茧色洁白,茧子很厚实,质量非常好。”基地技术员陈德忠拿起一粒蚕茧,自豪地说。“现在采用机械化喂蚕,相比原来人工喂蚕,效率提高了6倍。”在温室标准化蚕房内,先进的钉钉蔟发挥着神奇作用,蚕宝宝能够自动上蔟结茧,成果茧率高达98%。放眼望去,蔟上布满了白皑皑的蚕茧,丰收景象喜人,预示着收获季的到来。收获环节更是凸显了智能化设备的显著优势。以往传统人工摘茧耗时费力,而现在,自动摘茧机的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陈德忠说:“自动摘茧机摘茧比人工快得多,一次下去5秒钟就完成了,要是人工来摘茧,摘一板得花2分钟。”据悉,机械化饲料养蚕自2021年开展以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和来宾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支持与技术指导下,经过不断试验和蚕茧试样,今年象州首次全程机械化饲料养蚕终获成功。该饲料养蚕智能化工厂面积达780平方米,配备温湿度智能控制系统设备,以及饲料搅拌机、切片投料机、蒸煮箱投喂饲料等一系列机械化、智能化多层循环饲料养蚕生产设备。过去人工饲料养蚕每次仅能养一张蚕,如今借助机械之力,一次可饲养15张蚕,且仅需3人即可完成操作,不仅大幅削减了人工成本,还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养殖周期也得以有效缩短。
重庆市蚕科院消息,近期,重庆市蚕科院派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到贵州省罗甸县贵州丝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蚕桑产业技能提升培训会。罗甸县位于贵州省南部,发展蚕桑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近年来重庆市蚕科院与地方蚕桑龙头企业贵州丝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在技术咨询和蚕种供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推动罗甸县蚕桑产业迅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罗甸县已有标准化桑园近15000亩,2025年预计发种超过5000张。
会上,蚕科院技术专家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蚕桑养殖的各个关键环节,并针对桑园管理、消毒防病、小蚕共育及大蚕饲养等方面进行重点指导,使公司管理层、技术人员、共育人员以及当地养蚕大户对蚕桑养殖技术有了更好的掌握,为今年罗甸县蚕桑生产的稳步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双方表示,今后将持续拓展合作方向,在蚕桑技术人才培养、蚕业新品种试验和新设备推广等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在技术研发和企业在市场开拓方面的优势,形成1+1>2的合力,努力塑造跨省(市)“院—企”合作的成功典范,共同描绘渝黔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消息,2025年3月25日,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生丝电子指数微涨0.38%报收于4590.01点。B丝2022D(商检4A级生丝):250425合约上涨0.12万元报收于45.96万元;250925合约上涨0.12万元报收于45.90万元;260325合约上涨0.03万元报收于45.78万元。更多详细内容请浏览金蚕网。
【 纺 织 】
山东现代轻工纺织产业加速“向新”
大众网消息,3月2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山东以优质轻纺产业供给助推消费扩容提质相关情况。2022年现代轻工纺织产业被列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范畴以来,山东连续三年高水平举办“新轻纺 享生活”系列活动,通过强研发、优设计、促数转、创品牌加快培育发展轻工纺织产业新质生产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024年,全省纺织业、服装服饰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6.6%、12.1%、7.6%,分别高于全国同行业4.1、5.8、3.9、6.8个百分点。生产纱413.4万吨、机制纸及纸板2671万吨,分别占全国18.1%、16.8%,均居第一位;生产布48.3亿米,占全国15.8%,居第二位。山东培优培强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绿色造纸与资源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突破了“基于造纸平台的农林纤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40项创新升级产品进入2024年工信部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数量全国第二;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示范园区(平台)达到4个,数量全国第一。目前,山东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超过90%,构建起国内造纸行业首个5G造纸工业云平台,培育了海织云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服装小单快返、家具全屋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起势壮大。魏桥等6家企业入选中国棉纺织行业百强前10,鲁泰等4家企业入选中国印染30强前10,太阳纸业等6家企业进入中国造纸20强,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培育工信部重点纺织服装百家品牌24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国家级称号的产业集群超过30个,滨州纺织、即墨童装、威海钓具、宁津健身器材等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围绕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有关要求,据介绍,今年省工信厅还将联合省教育厅、省商务厅、省体育局、省总工会共同举办“新轻纺 享生活”轻工纺织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提升年”活动,计划组织开展六大系列、60余项活动,推动山东轻工纺织产业全产业链、全过程、全系统、全维度升级。
【 天下事 】
金融助企稳岗扩岗升级最高可贷5000万元
经济参考报消息,记者24日从人社部获悉,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助企稳岗扩岗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重点就完善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加大金融助企稳岗扩岗力度,提出降低申请门槛、扩大对象范围、提高授信额度等五项措施。
《通知》将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支持对象由小微企业扩大至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等个人。同时,降低了申请门槛,将贷款申请条件由用工人数不减少,放宽到用工人数减少水平低于上年度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通知》提出,提高授信额度,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最高可申请的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单户授信额度由3000万元提高至50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个人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给予单户授信额度最高1000万元;降低利率水平,在符合风险定价原则和监管合规要求的前提下,原则上贷款利率最高不超过4%、最低可至2.9%。此外,《通知》明确,创新贷款模式,鼓励各地探索建立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与创业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对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借款人,超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上限部分的融资需求,可通过“创业担保贷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的组合贷款方式给予支持。优化“创业担保贷款+”业务流程,对创业担保贷款审核通过的可合并办理稳岗扩岗专项贷款,进一步提升贷款便利度。《通知》还要求,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持续深化政银合作,积极拓展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合作银行范围,探索开发数字化、线上化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产品。要与合作银行加强沟通协调,共同解决工作落实中的堵点难点,完善稳岗扩岗优质企业、个体工商户名单推荐机制,推动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扩面增量。
市场监管信用修复全国统一平台上线
央广网消息,3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正式上线运行市场监管信用修复全国统一平台(以下简称统一平台),助力经营主体高效便捷开展信用修复,全面支撑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
统一平台实现了“统一入口、异地修复”,向经营主体提供行政处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违法失信信息的查询和信用修复服务,实现一键获取违法失信信息,一键申请市场监管部门信用修复。经营主体打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www.gsxt.gov.cn),点击首页的“信用修复”栏目即可跳转到统一平台登录页面,用电子营业执照登录后,即可按提示申请信用修复,通过跨省数据传输通道,实现异地信用修复,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统一平台还进一步简化了办事流程、减少了申请材料、统一规范了文书格式,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对其他部门公示的违法失信信息,将弹出信用修复提示,告知经营主体信用修复渠道。统一平台的上线运行,将进一步优化市场监管部门信用修复工作机制,为经营主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复服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题词
原中国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题词
关注及申请使用高档丝绸标志请长按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