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1577324@qq.com
【 丝 绸 】
安徽省蚕学会消息,为了进一步搭建起高质量学术交流桥梁,以“因地制宜发展蚕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创新发展”为主题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安徽省蚕学会大会于2025年8月23日至24日在合肥召开,18位行业领导、专家学者、科教人员、企业领导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主旨报告、专题报告、产业报告、研究与实践报告,交流新技术、新成果,展示新产品、新机具,开展商务洽谈。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文全高级工程师应邀专程到会作《中国茧丝绸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主旨报告,回顾了中国丝绸的历史,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丝绸行业经历的恢复期、成长期、改革期、转型期、高质量发展期以及当前行业发展的特点,指出了中国丝绸未来蚕桑生产格局重塑、工业革新浪潮涌动、丝绸消费前景向好展望,并提出了“十五五”时期需要解决的蚕茧原料安全、缫丝装备研发攻关、茧丝价格大起大落、扩大丝绸消费、产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及相关建议,给与会代表启迪。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蚕桑学会名誉理事长、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吴海平研究员,从浙江:传统蚕业衰退,工业化养蚕崛起;趋势:蚕桑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突破新机遇;未来:人工饲料与工厂化养蚕新时代三个部分,作了题为《创新突破 打造工厂化养蚕新高地》主旨报告。安徽省潜山市槎水镇中畈村党支部书记杨红旗以《桑海蚕乡 织梦中畈》为题,深情回顾了2025年1月22日李强总理在潜山市槎水镇中畈村调研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情景与要求;湖南省丝绸协会会长、中茧新科桑蚕生物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丽,安徽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副所长、省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汪泰初研究员分别作《工厂化人工饲料养蚕的探索与实践》《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造蚕桑新质生产力》的专题报告。安徽省特色农业管理站副站长汪剑霞介绍了全省蚕桑生产情况以及省领导对省蚕学会撰写、省科协上报的安徽省科技工作者建议——《关于推动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创新发展的建议》批示落实情况;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国清副教授作《家蚕食性的分子机理研究》报告;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安徽鑫缘天柱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分别针对家蚕人工饲料育的研究进展、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探索作了研究与实践报告,合肥运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报告了钉钉蔟与蚕桑养殖配套创新模式;阜阳市、六安市、黄山市、宣城市、岳西县等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同志做了各地蚕桑产业情况报告。与会代表收益颇丰,反响热烈,达到了预期目的。
江苏省《人文经济学研究》课题组调研鑫缘茧丝绸集团
海安日报消息,8月19日,江苏省《人文经济学研究》课题组一行到海安调研。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洪银兴,江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朱庆葆,南通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慧宇,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高峰,海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赵男男,海安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陆苍海,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顾黎峰等参加活动。
课题组一行来到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了解到海安在蚕丝绸全产业链发展中,既构建起从蚕茧养殖到丝绸产品深加工的完整链条,带动大量农户增收;又将传统蚕桑文化融入产业发展,以文化为纽带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产业强农、农企共赢”的生动局面。调研中,调研组对海安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海安将人文理念与经济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农企共赢格局和科技赋能成效显著,为人文经济学相关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素材。下一步,课题组将系统梳理总结海安经验,深化对人文与经济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为全省相关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赴广西环江开展科技特派团服务工作
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推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工作走深走实,8月23日—24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科技特派团环江团蚕桑组专家刘吉平教授率团队一行3人与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地方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广西蚕业推广站罗坚研究员一起,赴河池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地,深入学校、企业、合作社、养蚕大户及桑田,开展了蚕桑生产调研与技术服务工作。
环江县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蚕桑产业是当地重要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蚕桑赋能乡村振兴功效显著。此次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的到来,为环江县蚕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赋能。据了解,本次调研和技术服务由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组织协调,广西地方创新团队及环江县农业农村局全程协助参与对接。双方将就蚕桑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的推广示范研究制定后续合作方案,持续推进国家团队与地方团队的深度合作,提升科技帮扶的成效。
重庆黔江春夏蚕茧收购总量创历史新高
黔江区融媒体中心消息,“黔江今年的春夏蚕茧生产形势大好,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宜桑宜蚕的生态环境、技术提升推广到位、政策保障蚕农主动。”近日,重庆市黔江区丝绸企业负责人在总结春夏蚕茧生产情况时说。
面对2024年蚕桑生产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政策性用地限制等困难,黔江区委、区政府及时召开2025年蚕桑生产工作会,打气鼓劲,明确优质蚕茧生产目标、工作举措和各方责任,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执行各项蚕业发展补助政策,桑园冬管、春管好于历年,完成低效桑园补植补造191.24万株,春、夏、正秋三次打窝施复合肥超4000吨,复种3000余亩,新建养蚕大棚8790平方米、蚕台25383平方米并及时投入春季养蚕,兑现政策补助700余万元,养殖投保补助40余万元。龙头企业在稳定收购价基础上推行2元/公斤的“增单产、增亩茧”奖补政策,收购价格保持每季稳定、不打白条,帮助广大蚕农、业主坚定了管桑养蚕信心。据统计,今年春夏两季蚕茧收购总量、张平单产、蚕农售茧收益同比分别增长9.7%、8.0%、12.8%,实现历史性突破,目前正秋丰收在望,蚕茧生产呈现量质齐升、蚕农积极性空前高涨的良好态势。
2025年1-7月巴西丝绸商品贸易统计简报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消息,据巴西外贸部统计,1-7月,巴西丝绸商品对外贸易额为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6.95%。其中,出口额为3406.76万美元,同比增长0.42%;进口额为1.22亿美元,同比增长22.57%。
8月27日生丝价格情况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消息,2025年8月27日,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生丝电子指数下跌0.21%报收于4726.10点。B丝2022D(商检4A级生丝):250925合约下跌0.09万元报收于47.04万元;260325合约下跌0.03万元报收于47.31万元;260925合约下跌0.12万元报收于47.76万元。更多详细内容请浏览金蚕网。
【 纺 织 】
2025上半年印染行业承压前行
中国印染行业协会消息,2025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冲击全球贸易体系,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明显影响。尽管国内政策支持下消费市场逐步回暖,但居民消费意愿仍待进一步改善。面对这一复杂局面,中国印染行业顶住压力,上半年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印染布产量实现小幅增长,主要产品出口数量延续增长态势,展现出行业的发展韧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印染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印染布产量同比增长0.56%,虽然增速较一季度下滑5.18个百分点,但仍保持正增长。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我国印染八大类产品出口数量179.75亿米,同比增长10.89%,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8.16个百分点。但出口金额153.13亿美元,同比减少0.54%,出现量增价跌的背离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出口平均单价降至0.85美元/米,同比下降10.30%,这一价格水平已跌至2007年以来最低点。关税扰动下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为应对传统市场放缓,印染行业积极开拓新市场。上半年,对尼日利亚、巴西、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其中,对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出口数量同比增幅分别达到66.57%和47.18%,对印度出口增速接近20%。这些新兴市场成为行业出口的重要增长点。然而,价格下行压力普遍存在。对前十大出口国单价平均下降14.65%,其中对尼日利亚、越南、巴西出口单价降幅均高于行业整体水平,显示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经济效益指标明显恶化。2025年1-6月,规模以上印染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减少5.29%,增速较一季度放缓8.0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大幅减少17.30%,增速较一季度放缓24.28个百分点。
江苏服装业上半年产量利润双增、出口企稳
中国纺织报消息,2025年上半年,江苏服装业交出亮眼“韧性答卷”:服装产量同比增长14.9%,达11.22亿件,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5%,达44.31亿元,出口交货值企稳微增0.2%——即便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4%,仍凭借“降本增效+产品优化”实现利润、产量双升。
这一答卷背后,是江苏服装业的硬实力:在2024年中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名单中,江苏34家企业入围,占比26%,居全国首位。其中,海澜集团、波司登股份、东渡纺织集团等龙头企业进入“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榜单前十,彰显行业标杆地位。日前在江苏省服装设计师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主题交流会上,江苏省服装协会会长龚慧娟指出,上半年行业呈现“营收微降、利润增长、出口企稳、产量攀升”特点,供应链完整性与产业集群优势持续凸显。
【 天下事 】
“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印发 提出实施六大重点行动
央广网消息,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意见》提出加快实施6大重点行动,包括“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其中,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意见》表示,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围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意见》指出,加强智能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意见》强调,从8方面强化基础支撑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
1—7月份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203.5亿元
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203.5亿元,同比下降1.7%(按可比口径计算)。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823.4亿元,同比下降7.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742.5亿元,下降2.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216.7亿元,增长1.8%;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183.7亿元,增长1.8%。
1—7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4930.9亿元,同比下降31.6%;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0235.8亿元,增长4.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5036.8亿元,增长3.9%。1—7月份,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4.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6.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3%,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2%,汽车制造业增长0.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5.6%,纺织业下降6.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8.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12.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55.2%,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减亏。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8.07万亿元,同比增长2.3%;发生营业成本66.80万亿元,增长2.5%;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15%,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57元,同比增加0.24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38元,同比减少0.08元。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题词
原中国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题词
关注及申请使用高档丝绸标志请长按二维码